首页 城事 政务 问政 大运会 国内 评论 汽车 房产 教育 美食 文旅 财经 三农 医美 视频 史话
龙泉驿生活圈LOGO >>新闻中心 国内 正文

走在前列 干到实处 成都锦城学院:办好创业型应用型大学


掌握龙泉核心思想 懂你更懂龙泉驿|2021-6-24 13:16|来源:龙泉驿在线


   成都锦城学院(原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创办于2005年。日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成都锦城学院(以下简称“锦城学院”)。


  十六年风雨兼程,爬坡过坎;十六年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十六年脚踏实地,守正创新;十六年追求卓越,创造辉煌。如今,锦城学院已成长为一所蜚声巴蜀的高等学府。它敢为人先谋创新,走在教育教学改革前列,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大学锦城模式”;它踏踏实实办教育,以负责任的精神和蓬勃发展之貌,赢得了“就读锦城,锦绣前程”的口碑。

  三大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好人、能人、全人”

  “锦城之训,止于至善。重礼明道,立德为先。”每年锦城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新生齐声诵读《锦城学子铭》,琅琅之声响彻校园。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锦城学院的做法是实施“三大教育”,坚持“做人第一,能力至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独具特色的“三大教育”育人体系即:“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

  “三讲三心”明德教育,教育学生“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对国家人民尽忠心、对父母长辈尽孝心、对同学同事尽爱心”。自2005年起,学校就把明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明德必修课程、百家经典读本、校园文化熏育”三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明明德”的大学之道中建立文化自信。多年来,锦城学子中已涌现出“全国三好学生”“北京榜样”“四川省首届大学生感动校园人物”“四川省见义勇为大学生”等多名孝老爱亲、奉献社会的优秀学生。

  “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体,以艺术和体育教育为两翼,使学生练就横向可迁移的综合素质和纵向可提升的专业能力,文雅而不懦弱,健壮而不粗野。校友中涌现出:毕业10年就晋升为四川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的段吟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总工程师陈伟,“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冯珊,“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田泽辉,以及哈佛硕士钟雨霄、清华研究生肖景扬、西南交大博士后张凡……他们以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过硬的专业本领,在职场中成为中流砥柱、在学术上不断精进,有力证明了锦城教育的高质量。

  “三练三创”实践教育,是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三练”指苦耐劳意志训练、组织纪律与团队精神训练、职业素质能力训练,“三创”指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的热点之一。锦城学院从2005年起就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农场里翻地、种菜、浇水、除草,读土地无字书,养成吃苦耐劳品质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基因。这不仅是一门劳动课,也是一门思政课,已获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重点项目”。用人单位评价锦城毕业生“普遍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校友中还涌现出一大批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楷模:带领村民种植草莓致富的“最美村支书”戢静艳,“巴中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魏刚强,“国家级别标准化示范农场创造者”罗森……


  项目驱动,以赛促学

  创新创业是时代的召唤。锦城学院从2006年起将创业教育纳入覆盖全体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必修课+‘双创’大赛+创业公司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让每一名学生受益,也使许多学生从就业岗位的竞争者变为创造者。据不完全统计,锦城校友毕业后创业率超过3%,1600多名校友创建了1800多家校友企业,为社会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超180亿元。

  思政体系是育人之魂。锦城学院积极推进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进社团、进宿舍”,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平均分超过90分;同时发挥所有课程的培根铸魂功能,已获批5门省级“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示范课、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早在2012年,锦城学院就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中三全”育人格局。学校教师全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共担育人之责;设有教室、实验室、生产实习基地、课外活动以及在线教学“五个课堂”,使人才培养的实践变得立体而饱满。

  今年4月,国家教育部门有关领导莅临锦城学院调研后,评价道:“锦城学院的党建工作、思政工作落到了实处。把理念、主张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学生,这是锦城学院党建、思政工作中表现出的非常鲜明的特色。”

  “显微镜+望远镜”式调查创新“专业设置的逆向革命”

  应用型大学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办教育,怎样才能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呢?锦城学院认为,岗位需求是社会需求的细胞。

  基于此理念,学校先后在2010年和2016年开展了两轮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摸清了2000多个典型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出版了《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调查既关注当下的岗位需求、行业需求、区域需求,也关注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可以说是“显微镜+望远镜”式的调查。

  在此基础上,锦城学院开展了“专业设置的逆向革命”。具体做法是将传统的“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方式颠倒过来,变为“产业链、创新链→岗位需求→专业及专业方向→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和建设。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2009年,学院着眼于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和变化,提出“培养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以“读、写、听、说”的成才强化措施,练就学生“笔杆子”的写作核心能力;以成立“技术教研室”、建立25个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和52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方式,助力学生成为“泛媒体达人”。这种“新文科”实践,使学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常年实现了全部就业。

  四大合作,协同育人缔造“产教深度融合生态圈”

  今年3月,全国首个5G高校实验室、首个5G尊享教育专网、首个5G赋能产教研学的高校人才培养基地落户锦城学院。这是学校与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共同建成的5G应用实验中心。新闻发布会上,业内专家高度评价:“这是校企合作的良好示范,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行业先进的技术。”

  与大企业共建共享前沿实验室,是锦城学院产教融合的重要做法之一。不仅如此,学校还与中建八局、普华永道、字节跳动、京东等企业合作开设“实验班”“定向班”,把企业专家“请进来”为学生授课,把学生送到企业去见习、实习,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

  这些成果得益于学校自建校起就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学校开展的“校地、校会、校企、校校”四大合作。目前,四川省商务部门、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中国电信等600余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是锦城学院的合作单位。“四大合作”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就业的四条高速公路”,使得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国内考研和出国出境深造率近20%。

  产教融合也让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锦城学院师生团队参与到青白江自贸区、紫坪铺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等各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项目中,既在“真题真做”中增长了才干,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学校获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1项。

  16年来,“支持锦城,就是支持社会满意的大学”成为合作伙伴的共同心声。

  双向进修,三有一懂看“双师型”教师是如何炼成的

  既是专家学者又是行业精英的“双师型教师”,是决定应用型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此,学校既注重引进优结构,更重视培训强质量。“双向进修”的办法,让来自业界的精英通过教育教学培训,与教学岗位接轨;让学院派的教师通过考取资格证、赴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实现“三有一懂”——有行业证书、行业经历、行业业绩,懂行业前沿。

  王潇碧是土木学院教师,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编的两本技术规程也获得“四川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她正是“双向进修”制度的受益者。2013年入职后,她加入了四川省公路院组织的桥梁组合结构科研团队,由此接触到四川省乃至全国桥梁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她的课堂也因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靠近行业前沿而深受学生喜爱。

  目前,锦城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已达60.3%,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以及其他各类专家库入选专家40余人。学校的“双师型”团队还为柬埔寨王国旅游部、商务部选派高级干部,实现了锦城教育的“国际输出”。

  锦城课堂大于天“高阶教学”打造“金课”

  锦城学院素有“课堂大于天”的要求和传统。

  像见贵宾一样庄重,像探险家一样有好奇心——这是每一名锦城师生对待课堂的态度。

  怎样实现这样的状态?

  “课程与课堂的两课设计”把传统的“备课”提升到“教育工程学”的水平。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做好“八个规定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作业、推荐课外读物的设计。这从制度层面保障了课程和课堂的质量。

  不仅如此,学校还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要求所有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教学反馈”,包括师生面对面交流、在线学习反馈、作业反馈等,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真正实现了“回归本分”。

  “翻转课堂全覆盖”是锦城学院走在教育信息化变革前列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也吸引了全国多所院校到校“取经”。从2010年起学校就尝试开发“数字化学习平台”,2012年开始逐步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14年实现了面对全部课程、全体师生的“翻转教学全覆盖”。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锦城学院在线开课877门,师生适应度高、反响好,学生平均出勤率在99%以上,总体满意度为98%。这是在信息化教学道路上坚持10年、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的结果。

  近两年,为了响应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要求,学校又创造性地提出“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通过“高阶教学”提升课程挑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专家型思维”。这与“金课”的目标不谋而合。截至目前,学校已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等高水平课程23门。

  三大教学改革让教与学“同频共振共鸣”

  怎样教才能让学生不做课堂上的“观光客”,而做学习的“主动者”?怎样教才能让教师不唱“独角戏”,而通过对话实现师生“同频共振共鸣”?

  自2011年起,锦城学院持续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三大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上,根据社会需要和知识更新,通过“去、调、增、嵌”的手段重组教学板块,使其“接近前沿,立足应用,上下衔接,减少重复”:“去掉”陈旧的、落后的内容,“调整”前后左右不够衔接的内容,“增加”学科前沿的、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内容,“嵌入”国际、国家、行业、雇主认可的各类考级考证内容。

  一个典型措施是2005年就实施的“学生双证培养”,让学生毕业时既能拿到毕业证又能拿到职业资格证。除常规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外,学校还嵌入了ACCA、CPA、CMA、USCPA、CFA等在行业和国际上很有分量的证书,以及BIM建模师、金融分析师、国际物流师等岗位证书。财务会计学院的审计学一本招生专业,有超过30%的学生在校期间全部通过ACCA的14门考试,毕业后直接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银行等单位工作。

  教学方法上,锦城学院推行“八大教学法”,即启发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情境教学、以赛促学、头脑风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实用有趣的内容加上引人入胜的教法,让课堂既有知识的浓度,又有对话和讨论的热度,实现了师生互动、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教学评价上,实施“三个并重”:一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一门课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作业、阶段测验、课程论文/设计、课堂表现5个方面,杜绝了“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现象;二是“标准考核与开放考核并重”,所有科目的考题要有一部分开放分析题目和课外阅读延伸资料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自学习惯;三是“考试评价与多元评价并重”,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或是获得专利、发表高水平作品、创新创业成果等都可以按规定认定适当的学分,促进其个性化成长。

  学生文艺晚会

  管理严起来,师生忙起来建设一流的教风、学风、校风

  校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人。好的校风由教风、学风、考风、管理服务风气等组成。

  教师倾心育人是锦城学院一道美丽的风景。锦城教师把“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作为第一师德。为了解决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的问题,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办公室,教师们每周都安排固定的课外时间辅导学生,他们或为学生答疑解惑,或指导学生搞科研竞赛,或带领学生进行文体锻炼……锦城教师把“全天候服务学生成长”视为职业光荣,如工商管理学院的杨泽明老师,育人不分课堂内外,也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他从不对学生说“今天我休息”,对学生总是耐心指导,获得学生由衷的敬爱。

  优教严管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锦城学院不仅教风优良,管理也堪称严格。坚持“育人不放任,考试不放水,管理不放羊”。

  教风和考风带动学风,“学在锦城”的社会口碑体现出这所学校浓郁的学习风气。一个直观体现就是“忙”——学生除了忙课程学习外,还忙实践、忙竞赛、忙创新创业……一项调查显示,锦城学院学生平均每日课内外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忙起来”的结果是硕果累累:近5年,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大赛及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奖项33个、省级奖项1377个;学生获各项专利共136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专利106项;智能制造学院一个班33名学生,人人搞发明,多人申请了专利。

  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板原理”使学生长板更长、亮点更亮

  锦城学院在仔细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后,于2013年提出人才培养的“长板原理”。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基本素养合格的情况下,其成功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最长那块“板”。

  学校和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发挥特长,让学生的长板更长、亮点更亮。学工系统开发出了“长板量表”,对学生进行“长板普测”,帮助学生发挥潜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学生活动中心被命名为“长板楼”,为特长突出的学生搭建各种舞台。

  “鼓励创新要宽容失败,发扬长板要包容缺点。”电子学院余晟睿校友在校读书时考试成绩平平,但他在科技制作方面天赋颇高,经常吃住在实验室搞研发,成功自制高精度3D打印机,受到多所大学专家的高度认可。锦城学院授予他“校长特别奖学金”。今天的他已是一家科技创业公司的董事长。

  近年来,锦城学院涌现出一大批特长显著的学生,如:制作高精度人型机器人的刘亚、电竞世界冠军团队成员周扬、“90后”作家张皓宸、影视演员陈钰琪等。“长板原理”是一种理念,更是人才成长的良好土壤和空气。

  启动“未来型”战略在拥抱未来中赢得未来

  教育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应用型大学也存在“进化”的问题。

  2016年,锦城学院提出,“教育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既要有‘适应性’,还要有‘前瞻性’”。随即启动“未来教育”战略,明确了“建设未来型大学,造就未来型教师,培养未来型人才”的新命题。

  在学科建设上,自2017年起通过跨学科融合,建设“技术文科、智慧工科、数字商科、多维艺科”的“锦城四新学科”,培养“具备新思维、掌握新科技、服务新产业、胜任新岗位”的“未来型人才”。

  在专业建设上,先后设立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互联网金融等20余个新兴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型示范专业等优质专业19个。

  在实验室建设上,建成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智能制造中心、量子通信实验室、BIM实验室、技术文科融媒体实验室、4K超高清演播室、3D数字环境艺术实验室、云财会智慧实验中心、全球空中课堂等各类实验实训室85个,处于行业前列水平。

  2018年初,锦城学院又采取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的模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设立“人工智能+X”方向班,把编程、建模、算法纳入通识课,在全校范围内普及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学校校长说:“只有思考未来、拥抱未来,才能创造未来、赢得未来。”

  这就是成都锦城学院。一路向前,坚定初心与使命,持续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一路奋进,用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努力建成“近者悦、远者来、百年常青”的高等学府!(作者:温晶晶 李秀锋 赵小丽 王雨烟 周弈含)

滚动播报
 
编辑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范围 | 免责声明
监督/举报/投诉邮箱:461593798@qq.com 受理范围:本网可能存在的违法和不良信息、冒充龙泉驿在线开展违规新闻采访及经营等
欢迎龙泉驿各单位、广大网友投稿给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您的来稿,写作交流,请 点此加入QQ群
备案号:蜀ICP备18021404号-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