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事 政务 问政 大运会 国内 评论 汽车 房产 教育 美食 文旅 财经 三农 医美 视频 史话
龙泉驿生活圈LOGO >>新闻中心 国内 正文

探访四川多所高校,这些“王牌”学科值得关注…


掌握龙泉核心思想 懂你更懂龙泉驿|2023-6-15 15:02|来源:四川在线


今年高考已经落幕,考生如何选择学校、专业成为焦点。日前,记者先后走访省内多所高校,打探有哪些“王牌”学科值得考生们重点关注。

发展逾百年,这些学科与时俱进育人

“五一”假期,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22级口腔正畸学博士研究生尹一佳放弃休假,每天都到实验室进行口腔正畸托槽、口腔正畸间接粘接导板产品的优化测试。

这是尹一佳负责的《Ai笑少年——青少年正畸点亮乡村微笑》项目产品的升级版。去年11月,该项目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项目形成AI赋能的医学+“软件、硬件、模式”联动解决方案,实现了华西口腔用优势医疗技术助力基层青少年口腔健康。

四川大学口腔医学学科始建于1907年,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高等教育、口腔医学研究室,被誉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和摇篮。

如今,结合当前与口腔医学联系最紧密的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在全国首创口腔数字化技术双学士学位。“这个专业不仅有我们本学院的老师授课,还有学校计算机学院的老师上课,相当于由两个学院联合培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口腔正畸学学术带头人赵志河教授介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交叉融合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华西口腔医学院也在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川业大学作物学科的发展历史也已逾百年。“随着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学科也结合生物学、植物保护学、计算机科学等,协同开展了表型精准鉴定、生物育种、合成生物学、智慧农业等多方面工作。”该校作物学科负责人王际睿教授介绍。

不久前,该校农学院教授杨峰带着“智慧农业”专业的部分学生前往位于成都崇州市的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学习利用无人机多光谱技术开展农田地块识别和作物生长监测预测实践。作为学校作物学科下设的4个本科专业之一,“智慧农业”专业于2022年开始招生,致力于培养能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与农学有机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具备“硬实力”,这些学科将在大运会闪光

不久后,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就将举行。主场馆与媒体中心之间隔着东安湖,有一定距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专家团队研发的新一代高速太赫兹无线通信系统成为高清赛事转播的关键。

这一系统采用了6G潜在核心关键技术——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研发团队运用光电结合的新型超构芯片技术突破了其中系列发射、接收、调制解调等器件和硬件上的难题,将在国内首次实现无压缩8K高清赛事视频的高速无线传输。

近年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33项,突破了从材料、器件、电路到系统的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已成为我国核心电子材料与器件研制的主要基地之一。

比赛期间,运动员医疗保障也非常重要,这就不得不提到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有一个称号:“队医的摇篮”,学校先后组建60余支运动医学专家团队,为我国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重大赛事上拼搏提供医疗保障。

已经保研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四学生王彬彬直言,自己对今后的就业非常有信心,底气就是自己专业的“地位”。就读大一的凉山女孩王雯琪则说,“我中学的时候,通过体育老师和来支教的志愿者知道了成都体育学院,他们对我影响很大,我相信体育能改变很多人,所以坚定地报考了这里。”

产学研融合,这些学科创新屡获认可

5月,西华大学试验田里麦子一片金黄,试验田里人工堆垒的小丘包上,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们正忙着做农机测试。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特色。四川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去年扩种超300万亩,但玉米和大豆成熟期不同,如何保证收割玉米时不伤害大豆秧苗,同时保证收获效率,西华大学针对性地研制了窄幅履带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去年8月,顶着高温,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院长王霜带着研究生前往德阳、遂宁实测检验机器,在收到农户的需求与反馈后,进行了一遍遍改良。

“我们全面推进‘科教’‘产教’‘学研’协同育人,构建‘工农’交叉融合育人新机制,支持本科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张均富介绍,近年来,本学科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际奖5项、全国奖150项、省部级奖306项,获授权专利253件。

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也是一门产学研不断融合的学科。

中铁二院规划院的王进勇是该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2000级硕士毕业生,“从毕业到现在,我已工作了20年。这20年正是中国高铁发展最快、铁路运输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我是一名经历者,也是一名见证者。”如今,他常常以优秀毕业生、行业前辈的身份回到学校,和师弟师妹们交流、切磋。

在西南交通大学,“沈氏理论”“ 翟(翟婉明)—孙(孙翔)模型”等国际上公认的理论体系已成为国内外轨道交通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国高铁速度不断提升的重要理论支撑。学科在轨道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也4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滚动播报
 
编辑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范围 | 免责声明
监督/举报/投诉邮箱:461593798@qq.com 受理范围:本网可能存在的违法和不良信息、冒充龙泉驿在线开展违规新闻采访及经营等
欢迎龙泉驿各单位、广大网友投稿给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您的来稿,写作交流,请 点此加入QQ群
备案号:蜀ICP备18021404号-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