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社区社会企业发展促进大会暨成都市郫都区社区社会企业成果发布会在成都市郫都区举行。 2018年,成都市出台《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成为全国首个从市级层面以政府发文形式推动社会企业培育发展的城市。截至今年5月,成都市认定各类社会企业197家。但目前,社区社会企业还存在着运行机制不明确、人员专业化不足以及缺乏监管约束等问题。活动当天,嘉宾就社区社会企业下一步发展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概念点击 社区社会企业,指由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发起设立,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居委会为主导、社区资源活化利用为路径、实现社区公共利益为导向、服务社区居民为目标,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新型社区经济组织。 看成效 兼具公益性、商业性提供便民服务也是就业平台 作为活动举办地,成都市郫都区在社区社会企业的探索上,作出了不少尝试。 成立于2019年的郫筒街道天台社区,位于蜀都万达商圈核心区。为将商业资源集聚优势转化为社区服务优势,天台社区居委会推动成立了成都市郫都区市井里记忆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与第三方企业开展合作,策划推出“天台市集”,让辖区居民无需远行就能品尝到新鲜美食,购买到人气商品。“我们要求‘天台市集’的收益要用于社区公共、公益事业等。”天台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台市集”相当一部分摊位留给了有灵活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就业困难群体,只收取象征性的摊位租金,“社区社会企业用商业性思维解决了社区治理中的一些问题。” 同样位于郫筒街道的成都市十八匠社区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公益+低偿+市场”运作模式,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我们收取的费用是市场价的一半。每个月我们还会开展1元微公益活动,社区居民只花1元钱就能享受1次十八匠便民服务。”郫筒街道奎星楼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媛介绍。这一方面为辖区内匠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就业平台,一方面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服务。目前,该公司已开展公益服务200余次,服务居民近20000人次,收益近3万元。“这笔钱会用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去。”王媛说。 在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秘书长何立军看来,郫都区等地在社区社会企业上的探索,体现了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来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规划社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看未来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确保公益性定位不“漂移” 由于具有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属性,社区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尴尬。“这份特殊性使得对其的管理和一般企业有所区别,比如说税收、场地、人才方面的支持政策。”成都市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夏璇表示。 社区社会企业应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成都的社区社会企业中,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社区社会企业的法人代表或董事的情况比较普遍。夏璇认为,这样的操作方式有利有弊。一方面,这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居民委员会对社区社会企业管理的决策权、收益权、分配权等完整的股东权益。但同时,社区两委成员不能以自然人身份在社区社会企业持股,“兼职不兼薪”的现状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另一方面说,社区两委成员运营公司的能力也因人而异,可能存在专业性不够的问题。”夏璇建议,在社区社会企业设置专职经理人,发挥其专业运营能力,提高企业的“造血功能”,“同时制定相应法规来规制,确保企业公益性的定位不发生‘漂移’。” 活动当天,成都市郫都区社区社会企业治理学院和郫都区社区社会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成立。郫都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郫都区社区社会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将联动政府相关部门、街道党工委、社区两委、社区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以日常咨询、业务培训、实地指导、分析研判、评估监管五项具体工作为支点,构建从政策、理论研究、专业服务到实践指导的社区社会企业发展全流程支持体系,为社区社会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