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事 政务 问政 大运会 国内 评论 汽车 房产 教育 美食 文旅 财经 三农 医美 视频 史话
龙泉驿生活圈LOGO >>新闻中心 史话 正文

从“担水喝”到“自来水”——听王小勇《摆摆过去的龙泉驿》


掌握龙泉核心思想 懂你更懂龙泉驿|2019-9-9 17:30|来源:天府龙泉驿


《摆摆过去的龙泉驿》是一篇关于担水的回忆录,也是王小勇暮年之时追忆的旧事之一。担水,一个生活中常见且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动作,因其衍生的生活场景,已深深印刻在王小勇脑海,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在那个担水的时代,成千上百的老龙泉人努力生活的模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查询相关史料得知,1949年末,全国只有72个城镇建有自来水厂,供水管道6589公里;2017年末,城市供水供气设施完备,供水管道达79.7万公里,年供水总量594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98.3%,而龙泉驿1964年就建起了自来水厂,很早就改变了担水喝的历史。可以说,饮水方式的变化,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今天的龙泉驿,就像改变饮水方式一样,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努力迈进。

水桶水缸为家庭标配

在王小勇的记忆中,龙泉驿历来缺水,虽然有一条驿马河沿街背后蜿蜒而过,却是一条只有在雨季时候才有河水哗哗流淌的小溪,那时人称“河坝头”。虽然是一条小溪,偶遇大雨却也要涨洪水,这条并不起眼的小溪甚至还解决了龙泉街上大部分住户饮用水的需求。

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还没有通自来水的情况下,老龙泉人每天是怎样解决取水问题的呢?王小勇讲到,他的外公在操坝巷开茶铺,这是一个用水量较大的营生,每天煮茶的水是外公走到几百米远的牛市坝河坝里担水。王小勇说,从他记事起,茶铺的水就是舅舅在负责。直到后来茶铺开得红火后,就专门请了一位姓赖的小伙子每天负责担水。

微信截图_20190909094654.png

舅舅迈着快步,担着一挑清花亮色的泉水迎面而来,肩膀上的扁担闪悠闪悠,吊在扁担两端下面的水桶有节奏地上下摆动。这样的画面,也成为王小勇童年时代最美好的印象。

为了取水,每家每户都有一挑水桶,一个能储存两挑水的水缸,这可以说是每个家庭的标配。王小勇说,“那时用的水桶全是木桶,用竹篾片绕圈箍成,容量相当于现在的塑料桶,一般都是家里的男性成员去担水。每当早晨或黄昏,各家各户的男人都会外出担水,三三两两,络绎不绝的担水人,成了龙泉街上的一道风景。”

取水点从龙口井转向驿马河

1963年的王小勇还未满7岁,但他每天都会主动帮助家里大人去抬水。此时家住仰天窝的表姐到龙小读书,外婆就常常安排她与王小勇一同去驿马河抬水。从牛市坝下坡走到驿马河,两姐弟常常踩着水中的石头来到河对岸的龙口井取水,当时也叫“龙古井”,这是一口在龙泉驿小有名气的水井,下街的居民都在这里担水。

王小勇说,“所谓的水井,其实就是一个水凼凼,积水不到半尺深,被人用大石头砌了外沿。井水不多,却舀不干,有泉水不断地从井壁的沙砾中浸出来。要想担满一桶水,担水人就要有耐心等泉水浸出,而舀满一桶水大约要十分钟左右。”他还回忆道,这个井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据说附近的冯老大看上了砌井的一根条石,想搬回去砌墙,就拿钢钎去撬条石,没想到从此以后龙口井慢慢就枯了。“当时还有人说是冯老大把龙脉撬断了。”

此后,中街的不少居民取水都转去了驿马河。“大家并不是直接从河中取水,而是从河边沙滩上挖的坑中取水,这里不断有泉水浸出。”王小勇描述道,由于河床较深,担着水要爬上一个约三十米长,约三十度角的长坡,青壮年可一气呵成,老人妇孺则需中途歇歇气。遇下雨路滑,体弱者踉踉跄跄,有的稍有不慎,还会连人带桶滚落下去,场面令人心酸。“不过也有人嫌坑里泉水浸得太慢,不愿等得太久,直接就挑河水,那个时候河水清亮,基本没有污染。”

有担水夫服务商铺住户

事实上,除了在驿马河取水,老龙泉人也在各个地方取水。“当时政府大院内有一口古井,很多人在此取水。区委宿舍院子也有一口古井,但由于离旱厕太近,所以只用来洗衣服。”王小勇还说,中街的朱家巷有两口古井,附近的住户就在那里打水;操坝巷游家的后院坝里也有一口古井,但大家觉得井水的味道怪异,取水用于清洗衣物。“住在旁边的王幺娘,以帮人洗衣服为生,全靠那口井供水,每天洗的衣服晾满一院坝。”王小勇回忆道,“上街离驿马河远一些,一般都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取水,鳅鱼巷附近的住户都到巷子后面的堰塘担水;住原区委旁边的住户一般都到街背后的蒋桩堰担水,很多时侯也穿过旁边的巷子,去一个叫华庐的院子担水,那个院子里有一口古井。”

除了日常生活需要用水,茶馆和饭馆也是用水大户,一般都有两三人专职担水。王小勇说,像中街的合营饭店,一名姓晋的中年男人每天负责去对门朱家巷挑水;酱园巷的饭店,就由50多岁的李大爷负责到酱园巷后面的张斯均堰塘挑水,人称“李担水”。他每天奔走挑水的堰塘,面积有10亩左右,供给周围的人淘米洗菜、洗衣服用。

王小勇口中的李大爷,个子不高,是个精干人物。头上缠着白帕子,穿的是布衫,袖子时常挽上半截,长裤裤脚一般都扎到脚肚子。踩着一双草鞋,担着一桃水跑得飞快。仔细一看,大爷耳朵上还夹了一根自己裹的叶烟。

其实,不只是街上商铺可以有专门的挑水夫,一些人家里没有男子可以担水的,也就只能靠花钱请人担水。下街的陈太生(外号:陈汤圆)就常常聊到,“当娃娃头儿的时候,家里比较困难,就去帮人担水挣点儿钱交学费。”

建起自来水厂告别担水喝

担水喝的历史,悄然间发生了变化。

大约在1964年,成都建筑五金厂和成都银饰厂将搬迁到龙泉驿,在王小勇家附近建厂,打了深水井,用水泵提取地下水使用。“我和外婆去工地抬水,扭开水龙头就有水哗哗流出来,一桶水很快就接满了,觉得很稀奇。”王小勇说,这是他和外婆第一次看到自来水。1965年,龙泉驿区建了自来水厂,在牛市坝下面打了一口深水井,街上也开始铺水管,水管就铺在南边的街沿上,每隔300米远的地方就设立一个水龙头桩。“我们下街设了两个水龙头桩,一个在水巷子斜对面,一个在现在的教育局旁边。”

微信截图_20190909094710.png

王小勇介绍,自来水厂建成投用后,水厂还安排了专人看守自来水龙头,并在早晨、中午和傍晚固定时间为居民放自来水。各家的壮劳力挑着水桶在水桩旁排成长队,大桶一挑2分钱,小桶一挑1分钱,龙泉人也从此喝上了“自来水”。

虽然不用再到水井和河边取水,但仍然需要人到取水点提水。直到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为了减轻人们担水的劳动,提出每户只要自己出点费用,就可以把自来水管安装入户。“外婆家里没多久也安上了自来水,大家再也不用去外面担水,太方便了。”王小勇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惜许多人没有看到过木桶和扁担,更没有担水的概念,老一辈当年担水的艰辛也正在被世人所淡忘。”

“今天社会已进入了智能时代,生活用水只是举手之劳。但是,我们仍然忘不了牛市坝的龙口井,衙门巷的‘李担水’,竹市巷的‘王担水’,老街上的自来水桩和那些街上担水走得风快的男人们。”王小勇回忆起往事,感慨万分。

本文由龙泉驿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任浪莉根据王小勇提供的回忆录整理



滚动播报
 
编辑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范围 | 免责声明
监督/举报/投诉邮箱:461593798@qq.com 受理范围:本网可能存在的违法和不良信息、冒充龙泉驿在线开展违规新闻采访及经营等
欢迎龙泉驿各单位、广大网友投稿给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您的来稿,写作交流,请 点此加入QQ群
备案号:蜀ICP备18021404号-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