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背景 龙泉驿区积极抢抓筹办成都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重大现实机遇,自觉肩负向世界展示城市“格局之美形象之美秩序之美”的政治责任,紧紧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三区”发展定位,摒弃城市发展空间无序扩张、生态功能退化、资源低效利用等问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着力推进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建新城、建公园、更旧城为关键抓手全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坐湖观山、水城一体、产城相融的大美公园城市,推动传统开发区向产城一体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变,取得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综合实效。东安湖体育公园荣获2022—2023年度第一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主体育场入选全国40个新地标、东安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成功创评省级旅游度假区、全省10个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2024年成都东安湖首届灯会夜景。龙泉驿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创新举措 一、完善规划机制,优化城市规划彰显“格局之美”。 一是深入推进“两项”改革。坚持“减量、赋能、增效、便民”原则,调减2个镇(乡)优化形成10个街(镇),将76个村调减为40个村,社区占全区村级建制提高到68.5%,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率。建立规划编制管理分片下沉机制,划分出东安和山泉2个城乡融合发展片区、11个村级片区,形成片区、村(社区)规划全覆盖。 二是探索规划编制机制。出台《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导则》,突破既有的街(镇)、村(社区)区域边界,充分利用东西轴线,创新实施组团开发,科学划定东安、大面、十陵、西河4个街道组团开发,大力打造沿山休闲产业带,构建洛带、驿马河、百工堰等特色场景,形成“一轴一带四组团多场景”的城市发展格局,建成东安湖公园、驿马河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6座。 三是健全规划落实机制。深入实施城市规划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改革的工作意见》,整合成立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委员会,构建“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城市规划联席会议机制,统筹研究规划编制、规划方案审批、用地选址等城市规划重大事宜,确保城市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四是探索以品牌价值为规划导向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推行首席规划师制度和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专家咨询库,选聘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首席规划师团队,成功打造“一湖一环、七岛十二景”的园区景观,提高了东安湖公园的品牌价值,吸引维龙川粤总部及智能制造产业园、金源昌数字经济与产业互联网总部等高附加值低污染产业聚集投资,实现生态投入与产业发展相融相促。近3年,东安湖公园及周边新建赛事场馆约32万平方米,图书馆、剧院等文化设施约12万平方米,商业楼宇约28万平方米,住宅约200万平方米,兑现规划引领生态价值多元转化。 二、创新建设机制,加快城乡建设彰显“形象之美”。 一是创新城市营建模式。遵循规划引领、组团推进、整体打造理念,探索实施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多元营建模式,出台《三个做优做强功能片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支持区属国有企业转型为城市运营商,作为园区封闭运营主体,按投融资建管运一体化的开发模式,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促建、项目投融资服务、厂房及楼宇建设、宣传推介、国际合作平台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加快推进片区城市功能配套和产业项目聚集,全面提升片区经济质量、产业发展能级和城市品质层级。 二是探索以公园为导向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秉持“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理念,探索零散生态斑块整合为相对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突出公园城市特点,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力,以生态特质、资源禀赋为基础建设东安湖活力城,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推动重大交通功能设施、产业基础设施等围绕东安湖公园布局,推进居住、就业、教育、医疗、休闲等产业系统谋划,推动“产-城-人”向“筑境-聚人-营城-兴业”转变,实现生态、生活、生产融合发展。 三是探索建立经营主体投入机制。围绕集约利用土地、改善人居环境等,转变以政府为主投资建设的传统做法,多方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用好城市投融资平台,解决城市开发建设资金需求,积极推动大型央企国企参与项目建设和片区开发,引入华润集团按照“拍卖+配建+代运营”模式建设东安湖体育公园“一场三馆”;引入华侨城集团综合开发东安湖体育中心片区和CAZ片区等项目,确保成都大运会重要赛事场馆和配套项目高质量如期建成,使企业和政府形成城市开发建设共赢目标。 四是优化快投快建机制。对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的大运会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创新用好“一会四函一书”(会商议定、《选址意见函》《建设用地意见函》《规划意见函》《立项意见函》《准予开工通知书》)报规报建,体育中心“三馆”等25个项目平均缩短审批时间90余天,促进重大功能性项目快投快建;对以划拨方式供地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80余个公共配套项目,实施“绿色通道”建设管理程序。
|